被坊間稱為中國最嚴苛的《環保法》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法案賦予了環保部門更大的追責權力,比如罰無上限的“按日連續計罰”,對污染排放設備的查封和扣押,甚至可以對拒絕和逃避治污的違法企業責任人實施行政拘留處罰。
這些措施似乎有望終結環保部門與排污企業(尤其是作坊式的小企業)長久以來的“貓鼠拉鋸戰”,但是對于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企業,重罰之下企業如何生存,誰來為企業高昂的環保成本買單,也是擺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難題。
以污染大戶鋼鐵行業為例,產能過剩加上對于進口鐵礦石的高度依賴, 使得鋼鐵企業近年來一直處于高成本低利潤的狀態,而新環保法以及更嚴苛的排放標準的推出,無疑讓企業雪上加霜。一些鋼鐵企業表示,在投入巨資購買環保設備后,生產一噸鋼要虧損200多元。
這一現象在水泥行業也存在,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調查顯示,新排放標準實施后,水泥脫硝設備的投入將使每噸水泥成本增加20元至40元,若按年產20億噸計算,全國水泥工業環保設施運行成本或將超過400億元。而前文中備受指責的中石油蘭州石化也表示,其“十二五”以來,在環保工作上已先后投入10多億元。
環保項目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投資收益低等特點,加上融資方面的困難,讓很多企業望而卻步。對此,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近日表示,當前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環保投資不足,因此需要加快完善政策機制,推進環保投融資機制改革創新。預計未來中國大氣、水和土壤三大環保行動計劃投資需求將超過6萬億。
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將成為過去時。企業對于環境監測儀表、大氣污染治理系統、廢棄物管理設備、污水處理系統等需求的激增,將為中國的環保產業迎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
在加強污染源監測的同時,企業還應當從工廠整體運營和控制層面著手。治標還需治本,用先進的自動化控制技術來逐步淘汰落后的硬件和軟件,在達標國家環保標準的同時,提高企業的產能和效率,增加市場競爭力,可謂一舉兩得。
未來,預計用于環保領域的PLC、遠程數據采集、變頻器和人機界面和直流調速器廠家等工業級產品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傳統自動化廠商在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上的豐富經驗,將使其在這一藍海市場具有更多的先發優勢。去年施耐德電氣與北京碧水源科技的合作,即是瞄準了水處理行業的市場前景,不失為一種雙贏的戰略布局。
對于轉型中的中國制造業,與其爭論在2.0還是3.0階段,不如潛心靜氣,從基礎做起,至少可以多守住一片藍天和凈土。